欢迎访问中视小记者官网 小记者查询>>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

毛泽东是怎样读书的

时间:2023-08-22 10:25:17  来源:法治报道  作者:王金锋

  法治报道讯(通讯员 王金锋)毛泽东是世界上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战略家、政治家、思想家和军事家。毛泽东思想,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。他在读书做学问上也独居慧眼,是一位通晓古今,知识渊博的著名学问家。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,即使戎马倥偬、政务繁忙中仍手不释卷。他不仅爱读书,而且会读书,读书有法而无定法,因人、因书、因需要、因时间、因地点,灵活选择,从理性思维、科学思维、逻辑思维、缜密研究、反复推敲、去粗取精,由此及彼,读“死”书与读“活”书有机结合,一切从实际出发,对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实践意识和读书求知意识也是十分有益的。

  酷爱读书、分秒必争。毛泽东的早年同学周世钊,在谈到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情况时,说他有“四多”的习惯,就是读得多,想得多,写得多,问得多。这“四多”,既说明他从小酷爱读书,又反映他不迷信书本,独立思考。全国解放后,他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,其读书学习劲头更足,卧室的书架上、办公桌上、饭桌上、茶几上全部是书,睡的床上除了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,全部被书占领。他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,每次都带一大箱子书,途中尽管列车颠簸震荡,仍阅读不辍。去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,他还看上几句名人诗词,游泳后,又马上捧起书本来读。一部宋代淳熙本的《昭明文选》,

  就是他利用零星时间,一点一点读完的。

  毛泽东经常看书到很晚。他的保健医生徐涛担心这样长期下去,会影响他的身体健康,劝他多休息,他虽然口头答应得很好,但是实际却适得其反。后来徐涛发现他喜欢聊天,就找机会跟毛泽东到户外散步聊天。有一天,两人出去散步,毛泽东说:“我在湖南师范读书的时候,就喜欢社会科学,但自然科学的书读的少,现在还得补课”。徐涛说“我正好相反,社会科学的书读得太少,现在也得补课”。毛泽东兴致来了:“我们以后多聊点自然科学吧”。后来他问徐涛:“石油怎么开采?怎么炼?有哪些用途?”徐涛回答不上来,就去查书再聊。这样一来,毛泽东不断的向他提出一些新的问题,徐涛只好一本本阅读。后来,徐涛发现自己读的书,毛泽东也在看,问的问题越来

  越深,被他问住的时候就更多了。徐涛这时才幡然醒悟,本想劝他少读书,结果倒使他多读书了。

  博览群书,广泛阅读。毛泽东说,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。1957年他亲笔写信给秘书林克,要他“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,广泛阅读”。他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,涉及古今中外,各个学科。从政治、历史、文学、哲学、军事到自然科学等等。就哲学来说,不但读马列主义的哲学著作,也读中外哲学思想史,经典宗教、逻辑学、美学等。从各门自然科学、自然科学史,直到某些技术书籍,也广泛涉藉。他从《水浒传》《三国演义》中启发军事斗争的灵感;从《资治通鉴》中学习到治国的经验;从马克思、恩格斯、列宁的著作中学习到立场、观点和方法。

  毛泽东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,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弄明白。在他的藏书室里,各种辞书,地图等工具书相当齐全。他使用最多的是《辞海》《辞源》《中国地图》《世界地图》《中国历史地图》。他对世间万物万事充满了兴趣。他读赫胥黎的《进化论与伦理学》《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》,达尔文的《物种起源》,摩尔根的《基因论》,威廉斯的《土壤学-农作物及土壤学原理》等等。这些对人文学者来说都是艰涩难懂的书,而他读来却甘之如饴,并且能把书中的知识融在实践中。

  学思结合,反复阅读。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“尽信书、则不如无书”来强调,读书不要盲从,不要迷信书本,要学思结合,紧密联系实际,反复地读,有重点地读,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读。1964年3月,他在接待一个外国代表团时说:“自己是在马背上学习的马列主义”。中国古书,从经史子集到稗官小说,毛泽东几乎无所不读。4000万字左右的《二十四史》他通读了。并且有些书不只读过一遍,《共产党宣言》就看了一百多遍;《资治通鉴》读了17遍;《红楼梦》一书就读了10个版本。他不仅要反复阅读书上的内容,同时还要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、时代特征、作者生平和写作动机等,以自己独特的价值观、人生观、世界观来品评事件和人物。从中鉴取兴亡之道,总结为政方略,悟出新的思想和观念。

  不闭门读书。1917年-1918年,毛泽东先后与萧子升、蔡和森等人利用节假日到长沙宁乡等几县游学,进行社会考察。1925-1927年,他又多次到湖南农村进行调查。在军阀割据中,他认为军阀与军阀之间的“几个不管地带”,给中国革命发展留出了空间,并借此谋划了农村革命根据地。在新中国成立以后,他仍然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,从中找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。20世纪70年代初,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,提出了“三个世界”的理论,彻底打破了原有的世界格局。

  “挤”“钻”并举,学用相长 。一提读书,有的同志总是说忙,没有时间读书。毛泽东提出两个办法,一个是“挤”,一个是“钻”。如近代学者王国藩所言:首先要有一种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的超越境界、超越世俗、超越个人得失,有高远的理想目标;其次,要有一种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的执着坚毅境界,甘于寂寞,苦学勤修。青年时期,他晚上就常在路灯下看书,厕所里看书。解放后仍在饭前、饭后、节假日、路途中读书。1952年,毛泽东去山东视察时,坐在专列上,他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,直到深夜一点钟。1957年11月,他前往莫斯科,参加苏联十月革命庆典及世界共产党与工人党代表会议,整个会议过程十分紧张繁忙,可毛泽东仍挤出时间学习英语。1975年他的眼睛患了白内障,不能看书,他就请人给读书。做完手术后,他视力稍有恢复,又开始每天读书十几个小时,他形象地戏称为“钉子”精神。

  毛泽东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,提倡甘当小学生,并身体力行,率先垂范。每次到农村调查,都是满腔热情,手写口问。读书看报遇到不懂的就向人请教。1952年初,他看了地质学家李四光关于石油地质的报告,其中“山字型”构造他不懂,一次会上碰到李四光,他当面请教,并请李四光作了详细解释,从而弄明了“山字形”构造的真正原理。

  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在读书学习上,毛泽东提倡“三复四温”,一步步地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。比如,他对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系统研究,从空想到现实,从理论到实践,从政治体制到经济体制,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,从管理体制到分配制度,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相结合、不拘泥、不刻板、不教条的学以致用。

  毛泽东说:“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,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,必须从不自满开始,对自己学而不厌,对人家诲人不倦,我们应取这种态度”。他师范毕业后就当教师,后来开办农民夜校,自修大学,农民运动讲习所等,在江西苏区红军大学、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讲课,在各种会议和场合中作演讲报告,他都能深入浅出、讲的生动活泼。进入中南海后,他又组织身边的警卫人员讲知识,学文化,真正做到“诲人不倦”。

  生命不息,读书不止。毛泽东青少年就养成了读书用功,持之以

  恒的良好习惯。长沙求学时曾写过一副自勉联“贵有恒,何必三更起,五更眠;最无益,只怕一日曝十日寒”。

  这幅对联充分体现了他对学“学贵有恒”方法称道。纵观他一生的学习和实践,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到全国人民的伟大领袖,世界人民敬仰的伟人,这当中值得总结的因素有很多方面,其中一条是生命不息、读书不止。读书学习是他一生最大的爱好。毛泽东跟书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,在他的卧室里,办公室里、游泳和休息的地方,北京郊外住过的地方都放着书。他读书时,常常忘记睡觉,忘记吃饭。他曾经多次号召全国党政干部养成看书的好习惯,使看书成为工作之余的一种兴趣和爱好。

  不动笔墨不读书,是毛泽东读书的一大特点。现在有人专门对他读过的书籍进行整理,从他在湖南一师读过法国泡尔生著的《伦理学原理》一书中,他的批注多达12000多字。在《毛泽东哲学批注集》中,他留下了27604个字。这些批注,都是他读书心得的真实记录。

  在毛泽东生命的最后几年里,他的心、肺、腿部功能下降得都很厉害,走路都需要有人搀扶,但他毅然抽出时间读书。1974年8月,他做了白内障手术,医务人员规定每天只能看15-30分钟的文件和书,他口头虽然答应,但只要书一到手,拿起来就不会轻易放下。1976年9月9日,毛泽东心脏停止跳动前几个小时,他还示意工作人员给他读鲁迅的著作。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、读书不止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国人民做出了榜样。他不仅是全国人民敬爱的领袖,也是一位读书学习的伟大楷模。

  作者简介:王金锋,男,河北省临西县人,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管理学院人文科学研究员,曾任《光明日报》、《中国经济时报》特约记者,邢台市政府研究室主任。先后在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河北日报》和新华社、《求是》杂志社等中央、省媒体上发表2000多篇稿件,并先后出版长篇报告文学《龟志》,《100名人惜时故事》等著作13本(300万字)。
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推荐资讯
舒城县新城社区开展“与爱童行 护苗成长”绿书签暑期宣传活动
舒城县新城社区开展“
喀什市人民法院联合喀什大学举行“卓越法治人才”协同培养基地签约仪式
喀什市人民法院联合喀
助学圆梦 扬帆远航
助学圆梦 扬帆远航
林区狮子桥派出所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一起“打”通平安回家路
林区狮子桥派出所与交
相关文章
    无相关信息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
  版权所有 中视小记者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(京)字第22754号
京ICP备 10039517号
电话:010-53661027
邮箱:zsxjzgw@126.com